《都市晨报》报道我院中医科副主任贾先红文章:妙手仁心 大医精诚
发布时间:2009-09-12 00:00:00
浏览量:0
妙手仁心 大医精诚 ――记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贾先红 “一盏寒灯,半卷古书,悟天地阴阳乾坤;六脉虚实,三指浮沉,察此身正邪消息。”这副对联是徐医附院中医科贾先红治学行医的真实写照。在徐医附院的中医门诊,每天都会看到几十位男女老幼排着队请他把脉问诊。很多的患者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慕名而来的。一个综合医院的中医师为什么会在市民中有如此高的声誉?经过深入的了解,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熟谙经典 苦学医术 今年39岁的贾先红,是徐医附院中医科的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997年他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在徐医附院中医科致力于传统中医的治疗。到2003年的时候,贾先红发现临床上的中医处于萎缩状态,有的中医还有点悖离传统,为了弘扬传统中医,他决定进一步学习深造,于是到江西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进入江西中医学院后,他把读中医经典作为每天的功课,把读医话、医案当作每个节假日、午休等闲暇时间的功课。他认为这二者皆不可废,欲成大医,终生而为之。于是他每天“鸡鸣而起,星高而息”,诵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努力掌握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黄帝内经》的不同版本他都读,甚至读了百遍以上。 贾先红立志要做个铁杆中医。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又回到了徐医附院继续自己的行医之路。中医想要掌握精髓是很不容易的。行医也是他学习的过程。从2008年开始,他逐渐养成记医疗笔记的好习惯。每天门诊时,诊疗的感悟,一些新想法,看过的一些特殊的病例的思路、包括组方的加减、疗效等,全部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总结临床得失,对今后的临床中有所帮助。而医话、医案中常含有医家的心得,记住点滴,集腋成裘,临床上会用得上。 例如,在门诊中曾经发现有的病人出现耳鸣、口苦、一侧咽喉疼痛,这种情况属于少阳之火。但有些中医仅仅选择用菊花、板蓝根、连翘等药清火、消炎,不仅病效欠佳,而且因为苦寒败胃,导致患者胃口不佳,饮食受到影响。所以,贾先红就将这个发现记录下来,为自己以后的治疗提供帮助。 凭着丰富的经验以及耐心、细致地诊疗态度,贾先红副主任的门诊室每天是门庭若市,到医院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对前来就诊的患者,他每个都要仔细诊脉,查看舌苔,叮嘱服药、生活注意事项。治疗时间最少的5分钟,多的要在10多分钟,甚至是更长时间,一天根本看不过来。如今为了保证病人的诊疗质量,已经开始限号。 精通脉诊 妙手施治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过去的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而现在精通脉息并能凭脉辨证用药的人就少之又少。 在江西读硕士的时候,贾先红遇到一位中医师,脉诊水平高,病情诊断准确、辨证施治方法得当,对中医的理论往往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向这位中医师拜师学艺。他开始帮助这位中医师抄方子、通宵达旦地背方剂、药性,并学习把脉。经过近两年的深入专门研究,他已经对脉学掌握比较透彻。 贾主任介绍说,中医的把脉,往往要把上好一会时间,不仅要了解脉搏的强弱、跳动的频率快慢、节律的齐整等一般变化,最重要的是要在诊脉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脉象的大、小、缓、滑、浮、沉、弦、涩等进行体悟,这一体悟要让医者对患者的病状能够做到感同身受,作为诊断疾病、立法处方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每次都会珍惜给病人诊脉的机会,通过切脉和望舌像判断出病人的症状表现,如今,很多疑难病症在他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 例一:一位27岁的女性病人,腰痛2年,腰痛时有恶心的感觉,做了CT排除腰椎病变,这两年内服用过西药止痛药、中药,但效果都不明显,停药之后就容易复发,贾先红在把脉的时候发现病人右手关脉很弦,两尺脉弦,从而辨证为阳明和太阳二经郁滞,治疗时候处方给予宣发太阳,通泄阳明,7剂中药之后症状消失,弦脉变平脉。 例二:去年贾先红接诊过一位40多岁的患者,持续高烧一年多,也曾经在几个科室住过院,没有确诊什么病。当时来就诊的时候,高烧39度,多处关节肿痛。中医辨证为寒湿阻络,辨证施治,进行散寒化湿、通络治疗。吃了两三个月的中药,关节疼痛消失了,高烧也退了。 今年5月份时,这位患者又带了位女性病人,原发病为脊髓空洞症,双侧股骨头坏死,近4个月一直是高烧 40度左右,伴有腹泻、食欲不振。来到徐医附院中医科找到贾先红副主任时,四诊见舌苔厚腻、色白,脉弦滑,辨证为阳明湿热,给予中药的白虎汤加上苍术进行治疗。5副药之后这位患者来医院复诊,说吃下第一剂药后体温就在37度4以下。此后又服用了30副药,患者就不再起烧,腹泻症状也消失了。 中医治肿瘤 带瘤生存 “带瘤生存”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属寻求延长生存期的主要方式,争取带瘤生存是中医在整个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务实态度。贾先红副主任在运用中医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强调整体治疗,而不是专门治疗肿瘤。在治疗中基本以辨证为主,反对单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一些抗肿瘤的中药。 3年前,贾先红曾经接诊过一位老年患者。当时他被诊断为肺部肿瘤的时候,因为有慢阻肺病史,肺功能差,医生告诉他已经不能做手术了。后来进行了两次化疗,但是病情没有得到好转,医生说生命仅能维持3个月。老人无奈求助于贾先红副主任。根据患者的病情,他给老人施行中药治疗。目前老人身体情况良好,肿瘤仍然维持在原来的状态,各项指标控制的很好,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贾先红介绍说对早期、中期肿瘤病人而言,西医是主流治疗手段,当癌症已到III、IV期,特别是IV期发生远处转移时,病人的全身已经受到影响甚至波及多内脏器功能损害,这时中医讲求整体治疗和着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维持人体带瘤生存后机体免疫功能和肿瘤的对抗平衡,而这种改善看似“慢”,却更符合晚期肿瘤病人的实际情况,能够做到“留人治病”。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改善病人体质,减少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减毒增效,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中医带瘤生存的观点指导下的扶正祛邪治疗,许多中晚期病人经过大大延长了生存期,减慢了肿瘤生长的速度,缓解了病症与痛苦。 上工“治未病” 防病养生 对于现在提倡的治未病理念,贾先红副主任非常支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治未病。 他介绍了一个病例。一位28岁的小伙子,在去年 6月份的时候,到医院来沮丧地告诉他,自己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他非常懊悔没有听贾主任的话。原来半年前,他曾经陪朋友在徐医附院的中医科看病,贾先红当时也给他号了脉,并告诉他脉弦、滑,辨为下焦寒湿,建议他吃些中药,预防因下焦寒湿引起的疾病。但是他没有吃,谁知道半年之后就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如果早吃点中药调理,应该能够避免疾病的发生 贾先红副主任说中医对防病、养生有独特的优势,古人早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的名言。后世的医家将“治未病”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先防”即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对已经发病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地发展和恶化。中医之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动态地观察疾病的变化,十分重视标本先后缓急之治。“已病早治”是指已经发病要及时治疗。 结语: 贾先红从事中医工作十余年了 ,他接触过的患者成千上万,病情不一,性格各异,无论什么情况,他都凭着对中医的热爱与执着,妥善处理,使患者抱着希望来,怀着满意去。他勤勤恳恳为患者服务,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贾先红没有骄傲,他说中医是一门学问,来不得半点浮夸,他要真正以继承发展中医中药养生文化为理念,扎扎实实做好一位名中医,做一名传承中医文化的火炬手。 (《都市晨报》 2009.9.10 A10版) |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