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健康教育医疗新闻详细

新周刊:徐医附院中医科:传统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慢性肝病

发布时间:2013-09-20 00:00:00   
浏览量:0

治肝病看中医

 

徐医附院中医科:传统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一系列疾病,此类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常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


徐医附院中医科副主任贾先红指出,我国有慢性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300万人。慢性肝病的病因很复杂,如不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肝脏会逐渐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另外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营养结构失衡、食品污染等的影响,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的发病率也成快速增长趋势。药物性肝损害也是近年的常见病,如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徐医附院中医科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中医的益气、养血、化瘀,运用中药,辨证施治,在慢性肝病治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疗效。”

 

病因:湿热为患是慢性肝病的重要致病原因

 

慢性肝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数学者将其概括为“湿热毒邪残留未尽,肝郁脾肾气血亏虚”。从临床所见,湿热为患是慢性肝病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湿热之邪易生痰浊,困扰伤脾,首犯脾阳,水谷失运,痰湿内停,蕴郁肝胆,出现腹痛腹胀、黄疸、乏力、纳呆等消化系统见证;湿性黏滞,郁久化热,气机被阻,络脉滞涩不畅,肝络瘀塞,出现腹内积聚;肝失疏泄,横逆伤脾,水湿停聚,血行瘀积,出现腹部臌胀如鼓;脾运失常,升降失司,肾失开阖,水湿停聚,出现水肿。”贾先红主任说,此病的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基础,湿热邪毒是致病的关键,肝脾肾气血虚为本,水湿瘀血邪实为标。


病例:全身皮肤重度黄染 中医治疗后痊愈

 

病例一:家住贾汪的81岁的肝病患者李先生,两年前因误服药物导致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值十倍。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在其他医院感染科住院采取西医治疗,使用保肝药物降胆红素,一个月后仍不见好转。家人几经打听,最后慕名来到徐医附院中医科就诊。贾先红主任医师仔细诊察后,建议加用中药汤剂治疗。

 

“服用七副中药后,胆红素开始下降。之后患者坚持继续服用中药,胆红素逐日下降至正常,康复出院。”贾先红告诉记者,今年患者再次因服用药物导致胆红素升高,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效果仍不明显,患者又一次采用中医治疗,服用中药后,现在已经痊愈。


“由于慢性肝病是一组循序渐进演变的疾病过程,病情阶段不同,轻重不一,兼症各异,治疗时要分析病因,判明病机关键,抓住病因病机规律,以确定治则,辨证施治。”贾主任通过长期的临床验证,探索总结出以“益气健脾扶助正气、活血化瘀祛除病邪”的方法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通过中药药方,补益气血,化瘀散结,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以利驱邪外出。并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多以汤药煎服,药效迅速,荡涤病邪,待病情稳定后改服丸药长期巩固,药力持久,临床效果非常理想。


病例二:一位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三年来多次化疗,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高达400IU/L以上,经西药保肝治疗转氨酶不降反升,无法继续化疗,经中医科给予中药治疗二十余天肝功能好转,患者顺利的完成了全部化疗。

 

在中医科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肝病患者还有很多是在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下,经过中药治疗使病情获得了转机。有一位银屑病患者由于服用民间偏方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停用偏方后银屑病加重,全身皮肤大面积损害、脱落,高热达39度以上,给予中医治疗十余天后热退,皮肤损害明显减轻,肝功能好转。

 

中医药治疗肝病注重从患者的体质入手,辩证施治,个体化给药,同时紧密结合现代医学,辩证与辨病结合,评价病情,给予科学、严谨的诊疗方案,同时体现中医的简、便、廉、验。


█新闻链接

 

徐医附院中医科将开展中医免费讲座、采中药等活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普及中医中药知识,徐医附院中医科将开展中医免费讲座、采中药等活动。


计划从10月份开始,每周五下午在徐医附院中医科病区开展中医免费讲座,每月一个主题,普及中医知识。病人及家属也可以现场与医生交流、咨询。

 

另外,明年春夏秋三季,徐医附院中医科还将组织中医爱好者去采中药,从而更好地认识、了解中药。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新周刊:徐医附院中医科:传统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慢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