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多项心血管疾病现代关键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努力提高患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呈现出发病率上升、死亡率高、医疗负担重的特点。《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上升阶段,推算患病人数约2.9亿,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依托于本部的雄厚医疗实力,今年4月6日,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全面开诊,接收来自苏鲁豫皖各级医院转诊的患者。
先进的导管室、中央监护系统、24小时心电监护、GE运动平板、多导联心电图机、GE心脏彩超、DMS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仪……东院心内科设备先进、齐全,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擅长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等心血管疾病现代治疗的关键技术,抢救成功率高。
开科5个月,已收治病人750余人次,完成介入手术260余台。同时,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医护人员坚持患者随访,积极为患者开展心血管疾病健康宣教,努力提高心脏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口碑。
紧邻高铁、高速路口,建立“绿色通道”
为心梗患者抢出“黄金时间”
高先生在山东鱼台打工,前段时间,他的父亲在做饭时突然心肌梗死发作,由于高先生的另一名亲人此前在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接受了心脏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恢复很好,高先生立即给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主任马延峰打电话,由于距离较远,老人情况比较危急,马主任建议高先生先选择就近的济宁市内医院进行救治。
随后,高先生迅速联系到120急救车,从山东火速赶往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不到2个小时,120急救车就停在了医院急救中心抢救室的门前,导管室的工作人员早已做好手术准备,马主任立即对高先生的父亲进行了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康复出院。
无独有偶,近日,37岁在金山桥工作的东北人李先生突发急性心肌梗死,120急救车半小时就将李先生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抢救。
据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时间窗为发病后的2小时,俗称“黄金120分钟”,急救治疗时间最长不易超过6小时。“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而我国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超时现象严重。”马主任特别强调,“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关键就是在发病后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而不单纯是送到最近的医院,以免因二次转诊浪费宝贵的救治时间。”
而徐医附院东院在紧急救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紧靠高速路口和高铁的站前路,对于转诊患者来说,无需再到市区,节省了宝贵的救治时间。”除此之外,东院还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立了“生命绿色通道”,“通过心脏介入中心与‘冠心病急诊绿色通道’、‘胸痛中心’有序结合的模式,为抢救生命赢得最快的时间。”马主任介绍说。
系统化、规范化、精准化
冠脉介入治疗水平国内领先
作为慢性病之首,冠心病是造成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常见的冠心病为心绞痛型和心肌梗塞型。在马延峰主任的带领下,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致力于推广精准冠脉介入治疗,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为患者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血管再狭窄、心梗等风险。
先进的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检查,是实施精准治疗的第一步。据马主任介绍,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是一项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方法,用于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另外,通过采血测定血脂、血糖等指标,也可以评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也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以及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作为制订进一步治疗方案的依据。”马主任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项新技术。“通过手腕上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特殊材料制成支架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马主任介绍说,这项技术以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术后立即拔管及不必强制卧床24小时等更“微创”的优点,备受患者的青睐。
据了解,东院心内科引进了国内一流的仪器设备,为精准冠脉介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徐医附院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复杂冠状脉的介入治疗上,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也是一项可以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缓解症状的导管治疗新技术,它是将特殊的导管材料和球囊装置,在X线透视及造影剂的指引下,经皮肤送至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加压充盈球囊以扩张狭窄处使血管内径增大。
“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追踪关怀”
高超医术+悉心随访,努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0岁的石先生前段时间总是胸闷、头晕、乏力,有时会出现黑懵,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入院后,医护人员诊断其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马主任决定为他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手术很顺利,术后石先生的心率从40次/分恢复至60次/分。
马主任介绍说,心脏起搏器就是一个发电机再加上电线,通过局部麻醉,将起搏器埋植在左侧胸部皮下位置,它的导线通过静脉到达心脏,导线顶端的电极固定在心脏的内侧心肌上。“当心脏停跳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植入起搏器,可以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还会根据患者的需求自动调节心律,比如石先生要去爬山,起搏器就会根据患者的需求调节到每分钟120次,而在睡眠状态时,心率会相对缓慢。
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护士长苏茗羽告诉记者,对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东院心内科的护理人员在术前、术后都会进行健康宣教及肢体功能锻炼指导。
“比如,为预防电极脱位、囊袋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卧床24小时;术后应进食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纤维素的易消化食物,减少腹胀,预防便秘;术后 2-4 周可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要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3个月内应避免术侧的上肢剧烈活动,避免高举手臂等等。”术后第二日,责任护士会协助患者做术侧上肢肘、肩关节被动训练。
另外,在出院前,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培训,教会他们随身携带起搏器卡,远离强磁场、电场等环境,每日自行检测脉搏2次,如果低于设定的起搏频率的误差超过10%,就要及时就医检查。“我们科室医护人员会坚持患者随访,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服务,确保每一名患者在出院后都能得到追踪关怀。”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