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徐医附院东院骨科: 微创助力快速康复,老年骨病患者的福音
徐医附院东院骨科:
微创助力快速康复,老年骨病患者的福音
今年5月9日,徐医附院东院骨科正式开诊。东院骨科以创伤为特色,目前,已经成功开展了膝关节、全髋、肩关节及四肢小关节,甚至包括脊椎关节的置换术,以及臂丛神经损伤等手外伤的治疗。
由于处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同时身兼“全国创伤急救中心徐州站”的重要责任,徐医附院东院骨科主动走访周边企业,与经济开发区400多家企业初步达成共识,将开展“绿色急救通道”服务,为工伤患者提供最快的救治。
据徐医附院东院骨科主任王业华介绍,东院骨科的开诊备受本部的重视,现病区开放36张病床(紧急情况可扩增至70张)。医护团队包括8名医生,其中有本部的2位主任医师,10名护士(可根据病员数量调整)。“医疗护理团队一流,现代化医疗水平高,配备的全是新一代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微创诊断治疗的不断突破,为东院骨科未来事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工关节面置换,第二天就可下床
“早期功能锻炼是快速康复的好方法”
66岁的李女士十几年前出现膝关节炎,逐渐加重到影响日常活动。近两年来膝关节疼痛突然加重,行走困难。经多方打听,她找到了徐医附院东院骨科王业华主任。了解病史并仔细查体后,王主任告诉李女士,像她这样膝关节疼痛严重、日常活动严重受限,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患者,可以考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家人商量后,李女士当天就办理了住院手续。经过周密的术前检查及术前综合评估,王主任带领膝关节病专家团队为李女士实施了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第二天,李女士就可以下床活动,消解了她十几年来的痛苦。
王主任介绍,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有60%左右的人饱受膝关节痛的困扰。“当膝关节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关节磨损后没法自我修复,且会逐年加重。对于膝关节疼痛严重的病人,65-75岁是最佳手术年龄。“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会加重,另一方面,年龄不太大,老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强,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
王主任提醒大家,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只是将关节表面损坏的那一薄层关节面切掉,换上一层人工关节面,达到解除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很多老年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不以为然,认为疼痛时就贴张膏药,休息几天就可以了。然而日积月累,膝关节磨损严重,疼痛加剧,甚至无法行走,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王主任说,选择了合适的治疗方法,有一部分膝关节疼痛患者完全可以实现“保膝”,彻底解除老年患者骨性关节炎的困扰,完全恢复到正常人生活状态。
记者了解到,作为著名骨关节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吕厚山的学生,王业华主任最擅长的是膝髋关节的置换,每年膝髋关节的手术量达到300人次左右。徐医附院东院骨科不仅可以进行膝关节置换,全髋、肩关节及四肢小关节,甚至包括脊椎和手指关节都可以进行置换。
现代化医疗水平,助推微创技术发展
“伤口不到
49岁的王先生家住潘塘,前不久在工地干活时从高处坠落,不幸摔成了骨盆骨折,同时伴有腰、腿、椎、踝部等多处复合型骨折。被送到徐医附院东院检查后,王主任和他的团队讨论制订了最佳手术治疗方案——创伤微创手术。
王主任介绍说,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往往会选择保守治疗。而创伤微创手术可谓是各种骨折患者的福音。“只需要在远离骨折部位的皮肤上做个小切口,切口不到
“现代的治疗理念要求以尽量小的手术创伤减少对骨折局部自然愈合环境和患者全身情况的干扰,促进恢复,因此,微创一直是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组织损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大大降低了麻醉时间及手术风险,这让一些高龄病人或者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成功率大大增加。”记者了解到,从8年前开展这项技术以后,徐医附院骨科已经为大量骨折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改善了生活质量。
王主任介绍,随着夏季的到来,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也在增多。40岁的时先生就是被重达二三十斤、从六七米高的空中坠落的物体砸中,当即手臂变麻。被送往徐医附院东院骨科后,经过诊断,时先生是臂丛神经损伤,已经不能直接接驳。如果不及时修复,其右上肢将丧失全部功能。徐医附院东院的骨科专家们决定为他做臂丛神经替代手术,即把膈神经和肋间神经转到受伤的神经根上,替代损伤神经,使手臂恢复功能。现在患者还在恢复中,如果恢复顺利,他的手臂将恢复大部分功能。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的临床积累,徐医附院骨科神经替代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利用其他神经进行替代修复损伤的臂丛神经,恢复了患者大部分上肢功能。
“绿色急救通道”协议、“医护家”APP
提供更专业、耐心、贴心的医疗服务
记者了解到,徐医附院东院成立的创伤急救中心,是全国创伤急救中心徐州地区的站点。王主任在徐医附院本部也是负责创伤骨科的管理工作,“创伤急救是徐医附院东院的一大特色。”
王主任告诉记者,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800多家企业,上规模的企业就有400多家,因此成为工伤多发的地区。东院骨科开诊后,就主动向相关部门了解了情况,深入探访各大企业,就工伤意外救治等达成共识,将签订“绿色急救通道”协议。“发生工伤意外后的‘黄金一小时’内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能极大减少病人的死亡率。”王主任说,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在患者出现急、危、重等情况时,可以给患者“先看病、先手术、先治疗”,“企业和我们签订这个协议以后,只要是发生创伤的工人送到我们这,我们将第一时间开通‘绿色急救通道’,为患者提供最快速的有效治疗。”王主任说。
除了创伤急救,东院骨科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也十分有亮点。由于骨科病区患者恢复的特殊性,以及群体以老年人为主,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东院骨科的护士们认真钻研,打造了一款特定为病区患者服务的“医护家”手机APP。
“病区老人多,经常忘记医护人员的叮嘱,开展‘医护家’APP服务,患者可以通过登录APP,了解需要掌握的疾病知识,如果老年人不会,也可以让子女帮助使用。内容包括科室动态,院外康复指导,专家答疑等等,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使患者轻松掌握疾病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徐医附院东院骨科病区护士长王慧颖介绍说,该APP是由东院骨科的护士们负责维护运营,她们常年居于一线,对患者的疑虑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更为熟悉。
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王慧颖介绍说,为了帮助病人尽快恢复,科室除了有训练室外,还配有CPM康复训练仪,可以帮助患者下肢被动运动。“骨折后功能锻炼应因人施教,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以不感到剧烈疼痛为宜。我们只有把病人当亲人,多督促,多点耐心,才能更好地服务每一位患者。”王慧颖说。
又一个好消息是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已投入使用,他们又是骨科康复的坚强后盾。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